约书亚和迦勒的信心与其他探子有何对比?(民14:6-9)(2/2)
以人本视角取代神的应许:神早已通过明确的应许,将迦南地赐给以色列人(创12:7,15:18 - 21;出3:8)。这一应许是神对以色列民族的慈爱与眷顾,是他们前行的坚定指引。然而,十位探子却完全忽视了这一神圣的承诺,仅仅凭借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判断形势。他们虽承认迦南地的富饶,却将全部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敌人的强大之上,声称“住那地的民强壮,城邑也坚固宽大”(民13:28)。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甚至使用夸张的比喻,将自己形容为“蚱蜢”,而把迦南人描绘成“巨人”(民13:33)。这种描述不仅严重扭曲了事实,因为迦南人并非全是巨人,更重要的是,它彻底否定了神的能力。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神的应许会受到人的力量的限制,这无疑是对神的亵渎与背叛。
引发群体性恐慌与悖逆:十位探子的报告,如同一场可怕的瘟疫,迅速在以色列全会众中蔓延开来,引发了“哭号”与“发怨言”的混乱局面。百姓们在恐惧的驱使下,完全失去了理智,甚至试图推翻摩西的领导,另立首领,返回埃及(民14:1 - 4)。这种反应深刻地暴露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奴隶心态。尽管他们已经亲眼目睹了神在埃及降下十灾、分开红海等伟大的神迹,这些神迹本应成为他们坚定信心的基石,但他们却依然选择依赖人的力量,寻求埃及所谓的“安全”,而放弃了对神的信实的坚守。他们的行为,本质上是对神的公然背叛。正如耶和华所愤怒质问的:“这百姓藐视我要到几时呢?我在他们中间行了这一切神迹,他们还不信我要到几时呢?”(民14:11)
否定神的同在与主权:十位探子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不能上去攻击那民,因为他们比我们强壮”(民13:31)。这句话看似只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判断,但实际上却彻底否定了神的同在。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是神的子民,是神的军队,而征服迦南地,依靠的并非是以色列人的力量,而是神的亲自争战(参申20:1 - 4)。他们的恐惧,源自对神主权的深深怀疑,仿佛神的伟大计划会被人的微弱阻力轻易推翻。这种对神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与沉沦。
三、约书亚和迦勒的信心:专注神的应许与主权
与十位探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约书亚和迦勒的回应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穿透了黑暗的云层,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他们并未否认迦南地所面临的挑战,却以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困难,其信心展现出以下独特的特质:
以神的应许为根基:约书亚和迦勒首先肯定了迦南地的美好,他们说:“我们所窥探经过之地是极美之地”(民14:7)。这与十位探子的报告在表面上看似一致,但他们由此得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得地的关键并不在于以色列人的能力,而在于神的信实。他们坚定地强调,若耶和华喜悦以色列人,就必将他们领进那地(民14:8)。这一信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亚伯拉罕之约的深刻理解与认识之上(创15章),同时也呼应了摩西对神的恳切呼求:“求你记念你的仆人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着自己起誓说:‘我必使你们的后裔像天上的星那样多,并且我要将这全地赐给你们的后裔,他们要永远承受为业’”(出32:13)。约书亚和迦勒深知,神的应许是永恒不变的,只要他们坚定不移地信靠神,神必将带领他们进入那应许之地。
拒绝恐惧,宣告神的得胜:针对百姓的恐惧情绪,约书亚和迦勒勇敢地呼吁:“你们不可背叛耶和华,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食物”(民14:9)。这里的“食物”一词,并非简单的字面意义,而是象征着敌人必将被征服,如同猎物被猎人吞吃一样。这一比喻并非是他们的轻敌之言,而是对神必为以色列争战的坚定宣告。他们坚信,神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他们紧紧跟随神的脚步,依靠神的大能,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他们的信心,如同坚固的磐石,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为百姓树立了光辉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