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土拍现场(1/2)
2003 年 11 月,对于成都土地市场而言,无疑是从计划模式向市场化转型的关键月份。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成都的城市化进程如同按下加速键,城市版图不断扩张。然而,彼时土地招拍挂制度尚未全面落地生根,仍有部分地块延续协议出让的方式。
年初,非典疫情如同一层阴霾,短暂地抑制了经济的活力,但随着下半年形势的好转,市场迅速回暖,犹如久旱逢甘霖,开发商们对住宅和商业用地的需求愈发旺盛,此次土地拍卖作为年度重点活动,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吸引了本地龙头企业和外来房企纷纷摩拳擦掌,展开激烈角逐。
当日,成都土地市场共推出 4 宗地块,总面积约 380 亩,分布在新兴热点区域,每一块都犹如一颗诱人的果实,引得各路房企垂涎欲滴:
- 武侯区(这个时间段还没有高新区)神仙树板块(住宅用地,120 亩):容积率被限定在≤2.5,起拍价为 200 万\/亩。该地块毗邻规划中的地铁 1 号线,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多家企业纷纷预测,这里将成为“未来高端居住区”。
- 锦江区红星路二段(商业用地,60 亩):这宗地块要求配建五星级酒店,起拍价更是破纪录地达到 190 万\/亩。政府意图通过此举打造春熙路商圈的延伸地标,使其成为城市商业的新名片,提升区域的商业价值和城市形象。
- 青羊区金沙遗址旁(综合用地,150 亩):因含有文化保护限制条款,起拍价相对偏低,仅 88 万\/亩。但这也意味着开发难度极大,需要开发者在保护文化遗址的前提下,巧妙地进行规划与建设。
- 金牛区火车北站北侧(交通枢纽配套用地,50 亩):规划为物流综合体,起拍价 92万\/亩,从政策层面扶持意向明确,旨在借助交通枢纽的优势,推动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经济流通注入强大动力。
成都国土资源交易中心三楼拍卖厅,这座位于人民中路的旧场馆,此时正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压抑的氛围。厅内灯光略显昏暗,墙壁上的斑驳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武侯区住宅地 + 金牛区物流地必须拿下,预算可上浮 20%。”田毅身着剪裁得体的深灰西装,笔挺的身姿彰显着他的自信与决心。他手持标注地块红线图的文件夹,微微侧身,通过脑海中的系统与财务总监何洁低声分析着“武侯区神仙树地块看似起拍价颇高,但容积率允许建造小高层,届时可实现溢价。而且,据我判断,周边路网在两年内必定贯通,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
何洁一边快速记录着田毅的话语,一边目光不经意扫过前排蓝光代表。只见对方正满脸堆笑地与国土局官员寒暄,那热络的模样仿佛在暗示着政企关系上的优势。
“金牛地块利润率不足 5%。”田毅微微皱眉,伸手扯松了略显紧绷的领带,神色认真地说道,“但我们要的并非单纯的利润,而是借此打通西南物流节点,换取政策倾斜,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刻的田毅,深知公司名气对于一路狂奔房地产公司的重要性。若总是依赖私下协议出让拿地,公司永远难以树立起响亮的品牌。唯有在这样的大场面中,与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正面竞争,才能崭露头角。
“田毅,你看你选的什么呀!喊你再过一段时间参加,你非要今天来,还一口气盯上两块地,也不看看竞争对手都是谁……”何洁忍不住抱怨起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与焦急,同时轻轻推了田毅一下。
“你懂什么!我这叫立威,先打出名气。咱们这种小公司走私下协议,最多只能拿到些偏僻的地块。只有在这种大场面中碾压对手,才能一举成名。你不要整天只盯着那些利润不放。”田毅一脸不屑,以一种“头发长,见识短”的眼神看着何洁。
当然,田毅表面虽故作镇定、无所谓,但实际上,他早已通过脑海里的系统对全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扫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