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先满足百姓的胃!(1/2)
崇祯已经做好了准备,从桌子上拿起了水杯,轻轻抿了一口,抬头看着李标。
李标深深呼吸,调整了一下,这才抬起头看着崇祯缓缓开口:
“陛下,微臣认为最近流寇肆虐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兵对流寇的杀戮不够!
这些流寇没有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这么多年,他们一直都是打击了就销声匿迹,一旦有机会,他们又死灰复燃,所以微臣建议这次可以对流寇加大清剿力度。”
李标抹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抬头一脸认真地说道。
崇祯听完,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个李标,虽然古板,但是本领还是有的。
至少这条建议就提得非常棒!
他还真的提到了点子上,如果提前给这些流寇戴上套子,这些流寇们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
一旦把这些流寇们给铲除了,所有的一切就都开始顺理成章。
此时,崇祯明白,只有想法铲除这些流寇,才能确保大明的安稳。
至少也要把这些流寇彻底赶走。
突然,崇祯的神情一亮,顿时有了主意。
这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一个绝佳的主意。
只要是按照这个计划走下去,效果肯定是绝佳的。
这对于崇祯来说,非常重要。
只有如此,他才能从基本上稳住局面,大力发展大明帝国的经济。
如果不能从想法稳住局面,让这些流寇一直肆虐下去,那么到什么时候,他崇祯也是非常被动的。
这一刻,崇祯决定兵行险着。
只有如此,他才会有一线生机。
他不能把自己的脖子伸到人家流寇面前,任他们宰割,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所有的压力,此时都给到了崇祯。
作为大明帝国的皇帝,他必须坚持住,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他的决策是直接关系到大明帝国的未来,所以他根本就不敢懈怠。
只有稳住了,他才会有机会。
“李爱卿,你说得很对,其实朕有一个想法,你帮朕分析一下。”
崇祯笑呵呵地说着,看向了李标。
李标有点忐忑地看着崇祯,眸子里闪过一抹惊惧的神色。
分析?
他可不敢给崇祯分析,最多是探讨一下。
“陛下,微臣不敢...”李标说着,头略微低下,有点不知所措。
这些对于李标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李爱卿,不要有心理压力,如果朕一人能做所有的事,还要你们这些大臣做什么?”
崇祯的神情开始舒缓起来。
崇祯当然不傻,他直接就猜透了李标的想法。
“是,陛下,微臣遵旨,微臣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标挺了胸脯,一脸兴奋地看着崇祯。
此时,李标真的来了精神。
因为他在陛下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和未来。
这就是属于大明帝国未来的希望,只有陛下振作起来,一切都才有可能。
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也只能是在陛下的指挥和领导之下,他们才会有未来和希望。
崇祯看了一眼李标等人,非常满意。
“既然建奴现在不好对付,我们如何把这些流寇和建奴利用起来。”崇祯的眼珠子一转,冲着李标招了招手。
李标急忙起身,来到崇祯身边。
“李爱卿,你看这样...然后可以这样...一定会收到意外惊喜的。”崇祯的声音很低,低到只有李标和他自己能听见。
此时,崇祯明白,到了这个时候,必须来一点狠的,寻常招式已经不管用了。
只有狠一点,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
李标听完之后,瞬间骇然。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甚至来说是有点不切实际的。
但,此时,他也明白,陛下的招儿不多了,也只能别出心裁。
“陛下,微臣支持。”思考了片刻之后,李标最终还是决定全力支持崇祯的决定。
“好,既然如此,这件事儿就交给你了,你帮朕思考一下,看能不能思考出一个万全之策来。”
“是,陛下,微臣遵旨。”李标急忙拱手答应了下来,转身走了下去,与韩爌、毕自严等人站在一处。
不过,重要的信息,他们的声音都很低。
甚至是连在旁边不远处的韩爌和毕自严此时也都被蒙在鼓里。
他们两个也不知道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儿。
“毕爱卿,朕让你给辽东调拨的神器怎么样了?”
崇祯猛然想起,还欠人家孙承宗不少东西。
“启禀陛下,一切都准备就绪,就差往辽东送了。”毕自严急忙拱手,眸子里闪过一抹自信的神色。
“嗯,速度要快,一定要确保安全,多派一些人手,调拨5000人护送,不可出现意外。”
“是,陛下,微臣遵旨。”毕自严急忙拱手答应了下来。
“对了,韩爱卿,这是朕总结的红薯、土豆的做法和吃法,你令人誊抄,然后分发给百姓。”崇祯猛然想起,在坤宁宫的趣事来,从怀里拿出了一张纸条,缓缓开口。
“陛下,红薯、土豆还有特别的做法?”毕自严满脸疑问地看着崇祯。
他没有想到,一个个小小的土豆和红薯,竟然还有特别的烹饪方法。
毕自严直接愣住了,他长这么大,虽然没怎么下过厨,但是最基本的做法还是了解一些的。
大部分的食材,其实做法都是如出一辙。
他毕自严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没吃过羊肉,也见过羊跑!
崇祯都看出来了,毕自严不太相信。
“打开看看吧,毕爱卿,这个烹饪方法要广而告之。”
崇祯笑呵呵地看着毕自严,眸子里闪过一抹复杂的神色。
其实,崇祯此时也非常理解,他明白,这个毕自严当然是不知道土豆和红薯的做法。
他们都没有见过这两样东西,哪里来的方法策略。
他们根本就不会明白,不过,崇祯对于这些则是非常清楚。
崇祯明白,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民生问题,一直都是大明帝国的头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救大明帝国。
那些个所谓的流寇,其实他们所依仗的正是那些百姓。
如果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那么所有的问题就都会得到缓解。
很多百姓不会再自愿加入他们。
百姓们之所以走上不归路,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大明帝国天灾不断,颗粒无收,更重要的是税收太重。
很多人,尤其是最底层的百姓,他们在这个时候,真的是走投无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