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2/2)
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从市场中直接买来的股票是不是法人持有的股票呢?为什么它们就不是“法人股”呢?
界定概念地混乱直接导致了中国股市的结构性缺陷股票被人为地划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当年的不流通。缘自于对所有制意识形态的考虑不能让民间力量“私有化”公有企业但由于“法人股”与“不流通股”划上了等号结果后来很多民营企业的“法人股”也不能流通了。
有趣的是只要不被称为“法人股”或“国家股”就可以想办法变相流通。在1992年之前是没有“法人股”这个概念的只有所谓的“单位股”。
而事实上早年地上交所并没有按照“规范”来做当时只要上交所总经理一句话。某某股票法人股可以上市流通具体由上市部总监通知工程部。第二天这些股票就可以买卖了。
同样当时的国有资产管理负责人说某某股票可以流通马上就可以进入二级市场。只是后来中国证监会监管严格后再也没有生这种事了至于已经流通的法人股和国家股。也就无法追索了。
由政府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股市至今的问题是把每年的上市资金规模定一个额度。然后分配给各个省、直辖市和中央各部委。
在一个正常的股市里只要一家企业达到一定的上市标准其行的股票有投资者认购便可上市。而在中国上市公司变成了一个特许融资地权力公司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圈钱”。
企业的质量根本不重要重要地是你能不能分配到融资的额度而每个省份的额度一般都是由省委决定的甚至是由领导跑来的。
在他们眼里这和过去为了一个大型项目到计委报批是一样地概念。除了总体额度之外还要限制家数因为如果只定额度每个部门和省市可以把它们分成很多家企业等到上市后通过再融资把股本扩大。
从1992年开始中国的几波上市公司狂潮与21世纪初地科技股ipo狂潮没有什么区别到处是成立大会和上市酒会它们的目的就是拿到钱然后与突然有钱的中奖者一样乱花钱。等到钱花完后自己的本业也荒废了。
而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在未来常提高的很多“国家品牌”也是从这之后开始消声灭迹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悲哀。
任何正常的股市都不会允许一个政府在不顾供求状况的情况下宣布一年将从市场募集多少资金然后配给它所属意的公司却全然不顾这些公司的质量。
可是事实就是如此赵文凯没有明白这个现实也没有看清楚只是主观的希望如何结果等到第三天依旧没有得到张怀远的消息。
直到赵文凯亲自给张怀远打电话后张怀远才吞吞吐吐的跟赵文凯道这件事情内地已经着手研究了。
研究?赵文凯一听到这两个字脑仁都疼。谁不知道内地现在的研究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一次次的开会一次次的讨论。时间一点点的在会议中消耗掉。虽然这种现象赵文凯在地方上屡见不鲜。至于国家高层如何赵文凯并不了解。但是单凭前世对“研究”两个字的印象。
赵文凯不由得苦笑一声恐怕是股市都崩盘了这研究的结论也许还没有下来呢。
不管怎么说赵文凯自己算是对内地“仁至义尽”了。最起码有“研究”总好过等股市崩盘了再“研究”的要好。
最起码提前了两个月。
赵文凯现在是想的不错可是到了后来内地在股市上一连串的“晕招”看得赵文凯险些“喷血身亡”。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到了五月初内地股市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境下更多的股民把资金投进股市。而内地方面也许是真的考虑到未来股市的涨跌问题上了。
马上管理层就“习惯性”的给全国股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股票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这项改革要坚定的进行下去。”
因此一直被大部分人认为“偏门”的股票市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条利好的消息呢?
就张怀远所讲因为管理层认为只要稳定住股民散户的信心积聚所有的资金进入股市股市只会一直“大好”就不会出现赵文凯所说的“崩盘”了。
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这***是那个混蛋的谬论!”就是一直保持良好的涵养所谓的大家风范的赵文凯听到这话都忍不住要骂娘了。
叶枫闻听此言也只是嘿嘿直笑然后带有讽刺意味的打击道:“这一下被这条利好消息一刺激恐怕所有的进退犹豫的主力和散户股民都要被套牢了。现在这个股市就好像一个火药桶就看在什么时候又是被谁点燃了。”
闻听此言赵文凯脑海中就仿佛听到“轰”的一声火药桶被点燃看到国内的股市全面崩盘后的惨剧。
“难道真的是不经历风雨就见不到彩虹吗?”赵文凯喃喃自语出神的望着窗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