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股权分配(2/2)
袁正杰拉着姒非来到位于一楼的生产车间,一字排开四口直径差不多八十公分的大锅,每只锅配一个铁锹样的锅铲,天然气供热。
-----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i>
为了减少时间,减轻姒非压力,他们将整个流程分为多段,姒非只负责清洗鱼肉和熬煮,炒制工作,每周只需要过来三次,差不多不影响整个生产线运行。
其实说白了所谓的生产线完全人工操作,包括从杀鱼,剔肉,清洗,熬骨,煮肉,炒制,晾晒等过程。
这里鳜鱼采购很重要,要想达到难忘的美味,必须在食材上下功夫,非野生不可。当然这个年代,鳜鱼也没有家养的,倒不用太过担心。
在利益趋势下,几个人开动起来,干劲十足。
当然姒非的苦难也开始了。
随着总公司第一批“葱油饼”产品的上市,好评如潮,尽管价格一涨再涨,也挡不住各地吃客们的热情,挥舞着现金要求交易,订单像雪片般飞来,生产计划都排到了第二年底。
而公司的另一个产品也是销售业绩强劲。
相同的京北公司也水涨船高,订单一再追加。看着账户上一再增加的资金,几个人痛并快乐着。
单英忙着协调公司的日常运营和沟通两地之间的相关事宜。
而姒非由每隔两天晚上过来一次,变成间隔一天,再次变成除了周末以外,每天晚上都要过来两个小时,将车间里堆积的鱼肉变成鱼松。
最苦闷的是赵明朗,差不多由一个销售副总变为采购员。由于鳜鱼都是野生的,无法成批量的买,他只能四处飘荡,天南海北的买鱼。
还好,发财了的总公司也财大气粗起来。将他们的工资不断调整,甚至为三个人都配备了一辆“捷达”汽车,驾照都是办好的。
当然姒非肯定用不上的,每天两点一线,步行二十分钟,穿梭于工厂与学校之间。
这样的成功和辉煌使得南云高科再次处在风口浪尖,巡游在各种党报喉舌。通昭需要典型,它们上了市报;南云需要典型,他们上了省报;zy需要典型,华夏日报发表了题为“急先锋引领改革大潮”的评论员文章。
既然各级都表态了,袁正杰混的风生水起。那些跟着喝汤的大鳄们也数钱数到手抽筋,完全没想到回报如此之快,后悔投资太少。只有那些当初自持身份,害怕吃相太难看的主,现在肠子都悔青了。自然有心理不平衡的,悄无声息蹲在暗处,静静观察。
在这么不断忙碌中,姒非度过了大学以来的第一个寒假。春节也只有几天时间陪在父母旁边,好在他们身体健康,面色红润。二老往年存留下来的隐疾已经去的七七八八,可能真是他三年来不断调理的原因。
只是宋姝的眼疾实在是他的一块心病,治愈的可能微乎其微,也许美国的发达医术还有可能,但这需要大笔的钱。他查找过相关资料,咨询过相关医生,这笔钱最少要准备一百万。
其实对于现在的姒非来说,基本是个天文数字。当然也有了盼头,因为年底分红时,他就得了两万块钱,不老少了。
所以春节过后的第四天,姒非参观完南云高科之后,与单英姐弟汇合,急匆匆的回京,投入无尽热情到鱼松的生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