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九层之台(2/2)
“王妃之意是……”庞吉显出渐明了神情,我循序渐进,平声继续:“我一介女流,不懂商道。却晓得衣食住行四事中,衣裳与食物二者最为重要。先人曾有言,欲长钱,取下谷。虽说生活必需用品利润不可与珠宝相较,但其波动也无珠宝生意那般大小不定。且既然是人人必须之物,便不怕无人购买。如此,倒可以多取胜。”
“王妃……是要老朽放弃珠贝,另辟蹊径?”庞吉沉默片刻,犹疑回问。我摇头,诚恳道:“并不是我要,也不是命令,而是建议。生意场上,庞伯见过的世面比我大得多,经验自然更为丰厚。庞伯自己揣度思考,先者白圭曾言‘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这八字有理否?薄利多销,积累长远,不必囤积居奇,尚可收拢人心,有利否?”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念念有词,喃喃出声,庞吉面上阴霾渐去,许久扬声笑出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王妃所言,庞吉受教。”
他一副踌躇满志模样,我见之同样欣然,当下不再多留,便即告辞。次日便听到消息,道庞吉不知何故,竟将所有的优良小麦种子尽数分发给棘城民众。众人都道他是因生意亏损太过忧心,精神恍惚,我却同桓恪相视而笑,明白这才是真正的放长线钓大鱼。来年小麦收获,俱是品质极佳,谷物种子又是庞吉供应于农民的,自然向他出价甚低。那时无论转手以何等价格卖出,都是不菲收获。
又隔数日,我正疑惑旧友俱会毕,事务也已处理完,为何还不启程,桓恪便再度召来庞吉,我三人围桌而坐,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不知多久,桓恪方置好酒盏,说到正题之上:“庞伯近来商场得意,实在可喜可贺。只是今次却有另一桩生意,虽说非万金之财,也总算有利可图。定山之事庞伯出力甚多,桓恪有心将此事托付于您。但此事千般益处,只有一点……”
“近水楼台先得月,王爷费心记得老朽,老朽自然懂得有舍才有得之理。”庞吉已有些迫不及待,桓恪微微一笑,轻声道:“此事乃是皇家生意,余事庞伯尽可放心。只有一点,庞伯需将半数家业移至旧都朝龙。”
“半……”瞠目结舌,庞吉纠结迟疑片刻仍是为难:“王爷欲行何事老朽不便多问,只是半数家业……请王爷给老朽些许时间仔细思量,不知可否?”
轻轻一笑,桓恪颔首:“自然。我知庞伯所忧之事无非是前去朝龙后一切从头开始,人脉商机俱要重铺,着实不易。未知庞伯是否记得,朝龙城外槐树等树种众多。朝廷之意是在朝龙城内多加栽植。若庞伯愿意,此事便由您全权负责,移植费用自朝廷拨款,除却雇人运作外,余下钱财自任庞伯处置。”
“……老朽有些大喜过望了。请王爷允老朽一日时间,明日庞吉定给答复。”微愣过后,庞吉斟酌回话,得了桓恪应允后疾步退下。
“此事方有雏形,能否成事还很难言。我并非存心相瞒,只是近来你太过劳累,不想你再因这些事费心劳神。”未待我询问,桓恪先一步出言解释,有意作恭敬状向我敬茶,我抿唇接过,他才笑道:“朝龙乃是胡汝旧都,当年只因要与凉鸿对峙,胡汝才迁都归桑,因此总有人仍怀安土重迁之念。”貌似无意,桓恪浅饮一口茶:“左右不过是些争权夺利之事,涉及皇族。待初有端倪之时,不消我言说,你也定能猜到。”
说这话时,桓恪周身都散出凌厉气势,眉目间既有隐忍也不乏渴求。既是事关胡汝皇室,涉及权力相争,又一早铺垫测试庞吉能力,此事事关重大,已无须再论。于我所知的范围内,能令桓恪这般戒备的便只有摄政王桓评了。此等事我确是不便多问,只要桓恪无虞,我便只安心作壁上观便是。
庞吉果次日便来回话,称愿意听从桓恪所言前去朝龙,至于棘城生意则尽数交予其长子打理。虽说其于棘城之事方有起色,但桓恪所言的这桩生意怎生听来都是稳赚不赔,何况是卖皇家人情,庞吉若不应才反倒是奇闻。桓恪便命广旗与得率率原籍朝龙战俘与庞吉同行,只待庞吉整顿完毕后便即出发。
又过一日我们也再次启程。铸丰与怀延因广旗、得率的离开略有失落,天气又渐生寒意,少年心性不免火气渐起。这日我正与桓恪在帐内休息,铸丰在帐外一声通传吼得着实底气十足,不知与谁怄气:“将军,王妃!有客来寻!”
虽说如今我与桓恪情投意合,欲结连理,但无论如何诸事未尽,我二人也未行礼定亲,此时这王妃之称总是不妥。此前与铸丰说明时他还信誓旦旦的应承,今日却这般高声呼喝,偏偏桓恪坐在一边还一副甘之如饴模样,我恼得连连捶他:“没个正形。你还笑!”他边笑边不住求饶,我们俱忘了外面之人,只听铸丰语带得意又来一声:“将军,王妃!客人……”
“再胡说便别再想喝红豆粥了!”我恨恨道:“我这就去把备好的都倒掉了啊!”
“王妃息怒……”忙不迭说了一句,桓恪后知后觉捂唇,在我动作前握住我双手,冲帐外叫道:“铸丰,还不快将客人请进来!”
他面上笑意随着帐幕掀开而愈加耀眼,然而只是瞬间,最明亮的一刻过后,那笑容僵在原处,很快变得疏离甚而漠然。我随着手上寸寸收紧的力道寸寸缓缓回头,视线对上那人的那一刻,心间顷刻涌上万般情绪,失神,失落,失望,甚至畏惧,不是因面前这人,而是因他所代表的命运,无一有关欣喜。
那人凉凉一笑。
“故人宗政煦,拜见平州王。”
“……伶月帝姬。”
——第二卷 完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