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总变迁(2/2)
周孝王时,长江的支流汉水,分别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两次结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有一个寒冷期,大约延续了一至二个世纪,到春秋时期,气候才温暖起来。因为这个寒冷期,原住在陇南,分布在今天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的氐族大举南迁。其中一支经汉水流域而下与巴部落结成了联盟。今湖北襄阳有樊城,应是南迁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经嘉陵江流域而下,迁到川北,川东北地区的“板盾蛮”,就包括了出于氐羌系的部落。氐羌部落南迁,东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云南东北地区。
巴人活动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时代,主要活动于汉水流域,后因楚的侵逼才西迁入四川。进入四川后建立巴国,强盛之时,川东南、湘西皆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称为鬼族的两支部落,在长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称为巴蜀两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住在幽都。
东汉高诱注《淮南子.坠形篇》称:“古之幽都在雁门以北。”一个“幽都”,一个“雁门以北”,就难以说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门指的是山西雁门关一带;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
九幽是指最低处和仙界是对应的,谓天有九重天、地有九重地,“九幽”是数量词,幽字有幽静,幽暗隐藏之意,九幽中的九字,只是因为它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在数中最尊贵,所以有“极限”之意。九幽是指地底最深最深处,形容极高和极低的地方。
“背阴山”是丹道学讲的“虚危穴”或“虚危山”,是纯阴无阳之地,所以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岭不行客,洞不纳云,涧不流水。
形多凸凹,势更崎岖。峻如蜀岭,高似庐岩。非阳世之名山,实阴司之险地。荆棘丛丛藏鬼怪,石崖磷磷隐邪魔。耳畔不闻兽鸟噪,眼前惟见鬼妖行。阴风飒飒,黑雾漫漫。阴风飒飒,是神兵口内哨来烟;黑雾漫漫,是鬼祟暗中喷出气。
一望高低无景色,相看左右尽猖亡。那里山也有,峰也有,岭也有,洞也有,涧也有;只是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岭不行客,洞不纳云,涧不流水。岸前皆魍魉,岭下尽神魔。洞中收野鬼,涧底隐邪魂。
地有九重,又称“九幽”,。“九重”即“重九”,所以阴山背后有二九一十五色。”而关于“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的细节,则表明了蓬莱神话同鸱龟曳衔神话的关联:龟戴鸱鸮(太阳鸟)的形象演变为龟戴神山的形象。神山以鳌或龟为山根,也可以理解为以龟足为足。总之,五神山应当是以龟为原型塑造的。